吕德文:基层扶贫,帮扶教育缺一不可
2019-12-31    来源:环球网

       近日,云南一贫困户因索要5吨水泥未果辱骂扶贫干部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如此极端之事虽说少见,但扶贫干部受贫困户误解、诋毁的事,笔者在基层调研中也的确遇到不少。为何会如此?笔者认为,这与当前基层扶贫方法偏重于强调干部的帮扶责任,忽视对贫困户的教育,以及“扶贫先扶志”的科学经验有关。

       在扶贫工作中,帮扶和教育相结合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并一再被实践所证明了的。贫困户的社会构成无外乎是几类人:因家庭发展周期陷入困境者,比如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因天灾人祸意外致贫者,比如遭遇重病或意外事故的家庭;因好吃懒做不思进取而甘于贫困者,比如农村常说的“懒汉”。当前,一些地方因为社会分化不大,部分看似生活不那么困难的农户也被划入了贫困户范围,他们可以说是政策性的贫困户。从政策设计的角度看,无论其陷入贫困的原因如何,凡是在贫困线下的家庭都应享受党和国家的政策优惠。但从扶贫工作角度看,贫困户的社会身份却极其关键。一般而言,那些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普遍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和动力,扶贫干部只要将政策送到户,脱贫效果就容易显现。但对于少数脱贫意愿不强者,扶贫的关键也许不是送政策,而是教育群众,“扶贫先扶志”,得想办法让其具备脱贫的意愿。否则的话,就容易出现贫困户拿着扶贫款去喝酒打牌,给得越多越容易形成“等靠要”思想,甚至要挟扶贫干部的现象。

       帮扶和教育相统一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在要求。“抓两头,带中间”是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据笔者观察,当前基层扶贫工作存在“只抓一头,不及其余”的问题。各地都注重宣传少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典型,却极少提及那些不思进取,甚至以扶贫任务为由要挟扶贫干部的负面例子。把扶贫政策优惠当作应得的福利,正成为一些贫困户的潜在意识。一些地方的边缘贫困户不断伸手向上“要”贫困户指标,一些地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基层治理。

       要在扶贫工作中让帮扶和教育相统一,当务之急是仔细审视扶贫工作机制。当前基础扶贫工作主要依赖于政治和行政力量,通过责任层层下派来推动。基层扶贫干部 “对标”上级考核体系,尽力完成任务,缺乏时间和精力去考虑这些任务该用什么方式来完成。并且,由于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一些扶贫干部出于权宜之计,选择尽量避免和贫困户产生冲突,他们能够保证的是把政策送到位,很难保证把政策讲透,更谈不上教育群众。

       帮扶和教育相统一不仅适合扶贫工作,也适合其他群众工作,是基层治理的主线。希望扶贫工作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为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今后的基层治理工作提供启示。(作者是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徐小刚)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