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1 来源:公益中国网
公益中国网讯 近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签约仪式暨主题论坛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爱茉莉太平洋集团中国区总裁高祥钦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苏丹教授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宣布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正式成立。未来5年,知名护肤品牌雪花秀将进一步承担品牌的社会责任,传播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持续保护和复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网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公益项目的院校方负责人、清华美院副院长苏丹教授。
苏丹教授(资料图)
院校与企业强强合作保护非遗有积极意义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此次与雪花秀合作成立非遗保护基金开展非遗保护的意义?
苏丹:从学术角度来讲清华美院与雪花秀联手保护非遗是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保护非遗文化,本来也是清华美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保护非遗是一种整合资源、行之有效的方式,特别此次与雪花秀进行合作来保护有重要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很有意思,又颇具意义。
通过合作,能够给非遗传承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通过双方或者多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保护并复兴非遗,对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此次非遗保护活动,为什么会选择雪花秀进行合作?
苏丹:清华美院选择合作伙伴时非常慎重。首先合作不能带有过多的商业目的。这是一个大前提,因为大学具有公益属性,不是为某一家企业服务。一般而言我们会选择较大的、公信力好的、历史较长的企业来合作。因为成熟的企业一般不会在合作时计较经济得失而赋于更多的商业目的。一个企业处于创业初期或原始积累阶段时,问题就会多一些。这是清华美院选择合作企业的标准之一。
第二个选择标准就是学院很重视企业过去做过的公益活动,作为一个新的合作伙伴,清华美院认真考察了雪花秀过去在公益方面做活动的例子和具体模式。在合作之前双方都进行了慎重的相互观察,雪花秀对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做了深入了解,比如基金会资金使用情况、基金会相关制度、是否有违规行为存在等,针对清华美院公益项目案例也做了特别的考量。
第三,雪花秀的企业文化理念与学院正在进行的相关保护工作在气质上很相似。我也到首尔去考察了他们做的项目,了解他们过去做的公益活动。到了现场之后对该企业做事情的品质有了深入的了解。当然也对产品进行了解,特别是他们提倡的文化理念——自然、环保、可持续,这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生活美学。我们也看到了他们对文化的态度,对艺术家也好,对手艺人也好,对韩国的非遗传承人也好,多年以来,他们对非遗文化很尊重,并能持续提供帮扶。
传统艺术品类相互交叉、多地工艺人展开合作令人兴奋
记者:清华美院做非遗保护项目有哪些自身优势?
苏丹:首先雪花秀选择清华美院作为合作伙伴是很有眼光的,涉及中国工艺美术最全面的院校首推清华美院。早在1956年建院之际,周恩来总理抽调了四种力量来建院,包括传统的美术人才、建筑方面的专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力量是从民间吸纳的,如泥人张、面人汤等。可见清华美院自建院之初就与民间艺术创造有紧密联系,可以说清华美院的成长壮大有一部分正是植根于民间艺术。
清华美院一直倡导服务于社会、注重实际应用的理念,非常接地气。对存在于民间的非院校美学文化我们在不断收集、归纳、整理,然后进行提升,所以保护民间传统艺术一直是我们的一个使命,应该说,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从1956年建院之初就已经开始。当前国家开始注重民族文化复兴、提倡文化自信,我们已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支持体系与保护理念,我们已经拥有积淀深厚的非遗保护技术,这是清华美院的一个优势。
我们的优势在国际上也有竞争力。当然我们选择某一个合作项目,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内容作为切入点,不可能全面铺开,但是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各种技术交叉来实现。
记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哪些亮点,将来能否产生一些亮点?
苏丹:我们选择了这个项目之后,有些资深的学院老师,不少是退休的老师,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毅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有的老师刚办完退休手续,有的已经退休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放弃漆器。当我们把这个信息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都非常热情,积极参与并认真地展开工作。这些老师到过现场,到山西做过多次调研,过去他们对山西非遗,尤其是漆艺这一块有许多合作的经历。而清华美院的学生也会参与到具体的工作中来,做出一件件实实在在的器物,最终形成让人耳目一新的展览,把传统文化之美、非遗之美展现出来。
项目还选择了一些特殊的的品类,比如这次我们邀请了中阮演奏家冯满天加盟,传统乐器加盟增添了项目色彩。漆艺专家用传统漆艺做了两把中阮,这是很有意思、极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用漆做出的传统乐器和山西最传统的文化产生呼应、进行对话。而最令人激动的应该在将来,其中还会产生很多我们无法想像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灵感,全国各地的人才汇集会有不同的经验、多样的想法,将会超出我们的想像。比如我认为在工艺的交叉上,在器型的塑造上,在作品的表现力上,甚至能产生新的漆器,衍生出新的用途……所有这些,都令人兴奋,值得期待。
漆文化七千年传承有序,“文化之美,漆心可见”
记者: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对传统文化不太关注,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苏丹:对历史的尊重与保护缺少积极的态度与正确的认识,中国多年以来一直处于这种状态。比如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找到小时候的照片都很难了,用过的东西也几乎全扔了。改革开放到现在,是经济生活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不断的展望未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对过去的东西不太珍惜。
但是所有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发展到一个阶段会遇到瓶颈,文化的发展更是这样。当在物质上做好了所有准备的时候,我们文化的原点在哪里,那些来自于血液、来自于情感深处的东西何在?这种时候就会产生失落感。
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与回望,是院校、机构、企业共同的责任,只有系统地补上这一课,才能塑造一个完整的社会。一个完整的社会不能只靠科技发展来支撑,还必须有另外一条主线,就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不能断裂。所以要回到过去,追溯历史,我们的创造力,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文化起点,是我们民族存续的根本。就像风筝不能断线,飞的再高,也得有一根线牵引,一旦断线,不知道会飘往何处,而且必然会快速坠落!
记者:文化之线不能断,凸显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年度活动以漆艺展览开始,您能否介绍一下中国漆的艺术价值与保护现状?
苏丹:我们是以漆作为话题来切入此次非遗保护项目,漆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许多其他传统工艺,并非单纯强调漆艺更重要。漆,第一来说是最古老的一种工艺,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河姆渡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漆。春节前我去海昏侯墓参观,在挖掘现场,还有近万件漆器泡在水里进行保护,用纯净水经过长时间浸泡可让漆变得稳定。海昏侯距近两千多年,那时的漆艺已经非常成熟,生活器皿、礼器、兵器、甲胄等都用到了漆。
不只中国,在东亚文化体系里面,对漆艺都比较偏爱。山西的漆,比如山西省博物馆的一些漆器堪称精美,塑型多样、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有的华丽,有的淡雅,表现力很强。漆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是一种生产力的进步,漆可保护木材,保护容器,如防蛀、防裂、防腐、防磨损。
另一方面就是前面提到的美学价值,选择漆为话题是因为漆艺源远流长,表现力强,可塑性强,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漆的另一个重要品格是包融性很好,漆和其他工艺可以很好地结合,能够镶嵌,能和贝壳、蛋壳结合,今天的漆能够和更多的工艺相结合,比如金属、陶瓷、玻璃、玉器都可以结合,和面料、刺绣也可以结合。总之,漆有一种潜在的挖掘的厚度在里面,它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文化之美,漆心可见”。
这次选择山西漆艺开展项目,还因为山西漆艺有独特的魅力。我们知道,晋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而清华美院在漆艺方面与山西合作最久,有几十年历史,以前特艺系老师与学生的作品,都是山西漆艺工匠协助完成的。一些重大的国事活动用具,或者重要的可以载入史册的礼器,也都由山西漆艺工匠来参与完成。
清华美院用学院专长促进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记者:请您评论一下中国非遗保护现状,作为学术机构应该如何帮助非遗文化持续发展?
苏丹:国家保护非遗已经做了很多年了,既发现了一些问题,也积累了一些经验。问题之一是过去是单纯的扶持,觉得某种传统的东西好,就不断的输血,后来发现这样保护会导致一种惰性。任何一种文明都是一个生命个体,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命的个体,生命的个体就要在不同的环境里去嫁接,吸纳新的营养,融入到新的生活方式里面。如果做不到这一步,那就是僵化的、呆滞的、和现实生活脱节的,与今天没有关系。比如剪纸这样的非遗,过去都是贴到窗户上,从外在是一种美好的表达,从内心是一种精神的安抚。但是今天剪纸文化就基本失去了它的实用性,我觉得优秀的文化,传统的习俗,过去的工艺,也要与时俱进,要和今天的生活产生关联与对话,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依据。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考虑这个现实,仅仅是被动地把非遗保护下来,那就成了木乃伊,就是僵化的。有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并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从清华美院来讲,我们学院本质不是一个纯工艺美术学院,而是中国最好的设计学院,当然其中有部分工艺美术的内容。最好的设计学院来参与保护非遗很有意思,比如这次会有一些做时尚设计和现代设计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到里面,他们视野和想法会大不一样,因为现代设计研究的是造物和现代生活的关系,我认为这样的保护方式从基因上来说就有了很大的改进。
记者:清华学院是如何参与非遗保护的,能否介绍一下清华美院的非遗保护工作?
苏丹:清华美院要给非遗传承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传承,首先是要保护和研究,就此文化部设到我们学院一个重点实验室,我们的研究方式和传统的不一样,有清华材料科学的支持,有了精密仪器的分析,这与过去有很大的区别。过去都是靠感性,用肉眼、手触和个人经验,而现在用科技手段,科学的分析方法,能更快地破解一些东西,对工艺有更深层次的精确认识。现在科技手段超乎想像,比如可以把一个东西放大十万倍,跟过去拿放大镜放十倍观察当然不同。从这点来说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认识非遗、保护非遗的途径。而有的实验设备对文物鉴定有革命性的影响,过去有些仿制品根本看不出真假,现在用仪器鉴定非常准确,可以通过测定表面弹性的衰减来精确判断年代,这是其一。
第二,清华美院作为一个学术机构,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不断地对中国的非遗传承人进行培育,让他们具有现代意识,提升他们的美学修养。这样的培训已经帮助文化部做过很多期,这些工作得到了文化部的高度肯定。
第三,清华美院在通过多种方式探索、研究非遗保护的基础之上,将会积累大量非遗保护的有效经验,经过调研、论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寻找一条更好的非遗保护之路,将为国家非遗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进而影响国家非遗保护政策的完善。
(责任编辑:徐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