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来源:公益中国网
公益中国网讯 为了更好地了解探知秦皇岛的非遗文化,非遗秦风小分队决定前往昌黎面对面地与传承人交谈,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而非纸上谈兵。在昌黎这个文化之城,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化所带来的震撼以及传承人难以言说的无奈。
昌黎第一步,前往昌黎市文化馆。因为有田老先生的引荐还有与馆长的提前预约,顺利地见到了张向东老先生。张向东老先生是在皮影方面颇有造诣,他热情地讲解关于皮影的发展历史和自己的生活经历。透过这些历史,能感受到来自古老文化的厚重感、沉淀感。他叙述了皮影最艰难的时间段也就是文革时期。文革的“拨乱反正”“肃清文化”只准样板戏的演出着实让皮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所有的戏班子的艺人被“下放”农村,进入工厂干活。面对着如此艰巨的环境,张老先生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默默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奋斗着。苍天不负有心人,正是这些遭遇使得张老先生在皮影方面有了超高的造诣,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历久弥新。
皮影经历了起源、发展、繁荣、没落与恢复,可以说承载着多少艺术家的血泪与希望。而皮影发展到今天,却也遭到了新时代文化的冲击。快节奏的时代无法拦住青年人的步伐,无法提起让他们去看一场文化盛宴的兴趣,皮影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在生活的压力下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也不禁使当下的我们感到保护文化的迫切感。
为着更好地传承下去,政府也有着投资,做影像资料等措施,而老艺术家们也正积极地改善着皮影内容,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展现文化魅力。相信皮影文化在我们的坚持努力下能有着实质性地飞跃与发展。
紧接着,他们采访了秦皇岛非遗文化传承人宋逢斌老先生。
宋逢斌老人是昌黎唢呐的传承人。因为父亲的原因,宋逢斌老先生从小就喜欢上了唢呐艺术。但是,与张向东老人一样,他感觉最艰苦的时期也是文革时代,那时候,老人只能被迫放弃唢呐艺术,转而从事教育,可老人的心依旧挂念着唢呐,在学校的他也一样拿起唢呐教授学生,有时活动上需要他也会一展风采。到了现在,文革已是旧事,可宋逢斌老人也早已退休,曾经的岁月让他感慨万分。现在的他,在村里组建了一支小乐队,既有唢呐、二胡这样的民间乐器,也有电吉他这样的现代乐器,而他的唢呐,也可以配上电音箱了,平时为村里表演,偶尔婚丧嫁娶也需要他们。宋逢斌老人这样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跟得上现代潮流,去碰撞火花,产生一些使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与技巧,让年轻人去了解,去感受传统艺术带来的美,而不是每天喊着传承却只默守陈规,这样只能使文化无人问津。
实际上,不论什么文化,我们都需要适应当下社会的潮流。我想,文化的传承只有这样的传承人才真正懂这文化的处境,才更懂得如何去传承去发展吧。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又该以何种姿态面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又该做些什么让文化真正融入到我们的生活?
文化的传承,不仅是传承人的责任,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整个社会的责任。而如何使文化使当下的人们接受,不仅是政府一两次宣传,几句口号就可以的,这才是当下我们需要考虑的。
(责任编辑:聂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