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做公益越来越火
2017-11-02    来源:人民日报

  动动手指,就能在荒漠种上防沙绿植;念段文字,就能为失明人群贡献有声读物;迈开脚步,就能为需要帮助者送去所需物资,募集善款……民政部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互联网公益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明显,“随手公益”与每个人的距离越来越近。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0月底,《慈善法》施行一年多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已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来自互联网的捐赠,目前已占到一些慈善组织捐赠总收入的80%以上。

  与此同时,全国超过2600个慈善组织、超过1700个慈善项目和超过1200个公开募捐方案从9月起在“慈善中国”平台公示,供社会公众查询了解和进行监督。

  形式出新、监管趋严,发展中的互联网公益事业正让网友“指尖善行”用得广、落得实。

  门槛降低 理念更新

  随手公益更接地气

  发起话题讨论、开通募款通道、专题推送公益项目……今年8月,四川九寨沟县地震发生后,“微力量”迅速响应。包括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在内的多家机构通过微公益平台发起紧急救援项目,共募集善款超过300万元。

  近年来,公益搭上“互联网+”快车,为众多网友参与公益慈善提供便车。超过130家公募机构积极响应,近6700个各领域公益项目轮番登场,公众捐款数额超过8.2亿元……9月,腾讯公益联合国内多家公益组织和爱心企业共同发起第三届“99公益日”活动。以往,公益组织往往苦于信息传播乏力,鲜有所应;如今依托互联网平台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全民公益蔚然成风。

  “互联网带给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实现和合,即政府、公益组织、企业、媒体以及公众之间的紧密合作。”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认为,对企业而言,这既是企业关切社会、不忘初心的体现,也能为整个互联网公益事业提供专业的处置运作机制和源源不断的社会支持。

  “我正在干一件改变世界的事!”日前,一段记录我国荒漠地区防沙种植核验、补种的航拍视频被广泛热转。网友口中这件“改变世界的事”,便是通过支付宝“蚂蚁森林”页面收取来自公共交通出行、开具电子发票等绿色低碳行为的“绿色能量”,积攒到一定数值后便可由蚂蚁金服在内蒙古阿拉善等地区代种梭梭、沙柳等防沙绿植。截至8月底,蚂蚁森林用户已超2.3亿,累计种植树苗1025万棵,总面积超过16万亩。

  “从以前想参与公益却可遇不可求,到如今随手公益成为指尖习惯,互联网公益借助互动分享的传播方式正影响着越来越多人。”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表示,通过互联网找到适合自己的公益对象和公益活动,“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正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爆款迭出 叫好叫座

  形式创新更显创意

  “指尖公益”之所以能迅速为大众所接受,并能在公开透明、安全规范等方面构筑起较为可靠的系统,这与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息息相关。同时,技术的进步又为理念创新和方式创新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让创意为慈善事业点亮更为璀璨的灯火。

  8月29日,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H5页面刷爆朋友圈,网友纷纷秀出一张张色彩斑斓的画作。仅通过最低额度1元的捐款,网友便可“买下”这些由自闭症等病症患者创作的画作。当天下午,该项目筹集善款即已突破1500万元,超过580万人参与其中。

  打开邮箱点击删除垃圾邮件,就能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把老旧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清除一次电脑或手机里的系统垃圾,就能为青海三江源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垃圾治理出一份力;打开微信,通过语音功能朗读一段由系统推送的文字,就能汇聚制成有声读物,供盲人朋友收听……互联网公益新面孔不断,创意不断,能量不断。

  走路也能捐出5个多亿?早在2015年,腾讯公益“益行家”项目发起线上捐步,用户将每天被记录的运动步数捐出后可换成受助群体所需的鸡蛋、牛奶、饮用水等物资进行捐助。截至今年10月底,4.7亿网友用步数兑换成5.8亿公益基金。而在今年上线的团体捐步项目中,1.19亿网友参与其中,配捐善款超过1.5亿元。

  “公益事业不仅是钱的问题,更在于引起社会对公益主题的关注。比捐钱更重要的,是深度介入公益主题。”姜奇平认为,捐步数等新颖形式将互联网公益事业从单纯的公益产品层面提升到公益服务、公益体验层面,令更多人在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中体验,这代表了互联网公益未来发展和升级的方向。

  创意不断的背后,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发展赋予的动能。根据儿童失踪地定位和时间设置推送范围,实现失踪信息实时推送,今年5月,ofo宣布接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团圆”系统3.0版。目前接入该系统的APP已达21个,更多平台接入意味着更多技术支持和覆盖人群。截至9月1日,“团圆”系统共发布1918条寻人信息,帮助找回1847名儿童,找回率达96.30%。

  新鲜吸睛的体验方式,炫酷前沿的技术应用,令“指尖公益”更加普及,尤其广受年轻网友热捧。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曾在微信朋友圈捐过步数,而三成左右的受访者参与过删除垃圾邮件、捐出阅读声音等公益项目。

  “互联网公益形式迭出,但本质是守正创新。”师曾志认为,守正,即不忘初心,保持关怀社会的坚守;创新,则要求公益组织和企业能根据不断变化的传播和技术特点灵活及时调整应对,“互联网公益未来的新可能不是某个或几个固定模式和条条框框就能概括的。”

  信息公开 项目追踪

  监管到位更具保障

  今年9月,四川布拖县人民法院分别对两名网络主播以慈善公益为名实施网络诈骗的犯罪行为进行宣判。去年8月至9月,这两名网络主播在线直播向村民转交来自网友打赏的善款,直播结束后却立刻将钱款收回。

  从各类信息平台到网络直播,互联网公益的形式日渐丰富,但频频爆出的诈捐骗捐丑闻却给网友泼上了一盆冷水:有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缺乏对项目真实性的审查核实,导致公众善心被动机不纯者利用,成为其“致富敛财”的工具;有的公益组织则刻意隐瞒项目进度,甚至私自挪用善款,侵蚀行业口碑。

  如何保护网友爱心免遭欺骗?自去年指定首批13家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白名单”后,今年7月,民政部再次出台《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明确要求在平台上进行募捐的主体应是获得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同时不应为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个人提供公开募捐信息发布服务。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赵廉慧认为,除了事前设置从业许可等合理门槛外,还应在事中监管中确立针对互联网公益相关主体的行为指引,如资料审查指引、信息公开指引、内部治理职责指引等,引导其实现和加强自律管理、规范管理。

  “项目已被核实为真实”“项目已被认领,现已开始接受捐助”“项目已进入执行阶段”……打开新浪微公益平台,相关公益项目的执行情况类目清晰,从起始时间到详细描述,从花费金额到提交人信息,时时更新、笔笔公开,这样才能让公众善心“不受伤”。

  “互联网公益的所有参与主体都有责任从可持续的角度看待每一笔捐助。”师曾志指出,互联网公司或平台负有监管责任,但监管不是仅靠企业自身来承担的。政府对违规公益组织和企业应出台和实施有效监管惩戒手段,同时公众也应树立监管意识和权责意识,“当每一个社会主体都能发挥作用时,互联网公益才能在信任和善意中得到良性发展。”(记者 钱一彬 赵丹彤 邝西曦)

(责任编辑: 曾梵)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