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系统
2024-04-28    来源:农民日报
       原标题:构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系统
       “千万工程”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活教科书、成功实践样本,把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以内为主、由内而外、内外联动推进乡村振兴,塑造乡村发展根本优势、长期优势,推动乡村发展实现自我进化、自我迭代良性循环。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增强乡村的内生动力、自我“造血”能力,必须把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实际学习好运用好发展好,着力构建“高素质农民、特色产业、优美生态、乡土文化”为主要支撑的内生动力系统。
       坚持依靠农民,聚焦“高素质”,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增强乡村振兴人才动能。“千万工程”始终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绿领培育行动计划”,提升农民生产技术技能、产业发展能力、文化知识素养,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创业创新创富活动,形成一支与农业产业需求相适应、与农村发展相协调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培育农民主体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本土农民群众积极性,把乡村振兴转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要紧跟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绿色化发展趋势,结合各地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按经营管理型、专业生产型和技能服务型分类精准开展培训,提升当地农民的生存发展能力和创业创新创富能力。要重点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乡村带头人才的培育,探索建立当地“带头人+农民”互动机制,用农民自己的典型教育引导身边的农民群众,以点带面提升农民群众整体发展能力。
       坚持产业引领,聚焦“能致富”,着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乡村振兴产业动能。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集中表现,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在动力,不仅可以带动乡村经济发展,还能为农民群众提供就业机会,解决农民群众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千万工程”始终把产业作为核心支撑,通过深入实施乡村产业“十业万亿”行动、农业全产业链“百链千亿”工程,立足浙江省内不同区域农村实际,大力发展“美丽乡村+”等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先后建成2000多个特色精品村、80多条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431元增加到2023年的40307元,成功探索出一条强村富民、产村融合的发展之路。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坚持以产业为基,推进共同富裕,在抓好粮食安全头等大事、保障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前提下,围绕农民增收致富,从各地不同的资源条件、各异的发展基础、多姿的民俗风情等具体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务实选择和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形成持久生命力。要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聚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坚持富裕农民发展取向,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守住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逐项目研究确定带动方式、合作范式、受益程度,逐步形成“农户增收-产业发展-主体受益”互促共赢的良性循环。
       坚持生态优先,聚焦“环境美”,着力提升宜居宜业程度,增强乡村振兴生态动能。“千万工程”始终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重要目标,以整治农村环境“脏乱差”为先手棋,走生态立村、生态致富的路子,全域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同步抓好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深刻重塑、质的提升,浙江省规划保留村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100%,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零填埋”,90%以上村庄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成为首个通过国家生态省验收的省份。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整治村庄与经营村庄相结合、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相结合,让广大乡村更具活力魅力、更加宜居宜业。要锚定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从厕所革命、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切入,结合不同区域特点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要从农村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加快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控,推广绿色有机生态农业,有效提升农村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依托乡村良好生态环境,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坚持文化铸魂,聚焦“风貌新”,着力增强乡土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振兴文化动能。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集聚着农耕文明、家国记忆、宗族血脉、情感归属。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根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千万工程”始终注重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通过开展“浙江有礼”“浙风十礼”实践活动,打响乡村文化品牌,加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建成近2万家农村文化礼堂、近3000个历史文化村落,持续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把农村建设成了农民心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就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塑形和铸魂并重,依托农耕文明、乡村文化深厚根脉,从中挖掘价值、汲取养分、滋润人心,锤炼奋斗之志、创新之力、实干之气,让向上向善、自信自强的风尚润泽乡土大地,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要紧跟农村时代变革,强化思想道德引领,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常态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发挥村规民约积极作用,以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陋习为重点推进移风易俗,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要推进农耕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严格保护传统村落和有历史、有文化标志、有人文故事的祠堂、牌坊等乡土建筑,建设农业文化展示区、文化产业特色村落,增加富有农耕农趣农味、体现和谐和顺和美的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激活乡村文化、富裕本土村民、提升乡村人文之美。
       (冯秋生,作者单位: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责任编辑:徐小刚)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