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04-19    来源:光明网

  作者:施志源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导);邹晨鑫(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系列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重大部署,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凸显出了新质生产力与美丽中国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彰显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的战略意义。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应当持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认识,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增强美丽中国建设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的主要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的绿色生产力。从生产方式看,新质生产力是一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产力质态,它摒弃了以损害、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创新为驱动,推动经济、产业、能源结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回顾历史,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通过改革创新实现了物质财富的迅速积累,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高污染、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也难以避免地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发展的指导原则,提出要加快推进发展方式实现绿色转型,坚持高质量保护和高水平发展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就是在这一理念和目标指引下形成和发展的。

  新质生产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先进生产力,这与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从价值取向看,新质生产力通过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将生产力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现实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已经成为美好生活的基本诉求,这使得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点。新质生产力通过对现有产业体系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实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充分激发绿色发展潜能,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绿色公共产品,更全面充分地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权益,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这既能满足当前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又能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层次可持续发展的质优生产力,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二者在价值追求上高度契合。从发展实质上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注重实现生产力的“质变”和“飞跃”。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物质财富的无限扩大、资本的无限增殖,资本的逐利性促使资本家不惜利用一切力量向自然索取与掠夺,结果必然造成资源浪费和人的异化。与之相反,新质生产力把人的“质量”、环境的“质量”置于优先地位,不是简单将生产力与扩大再生产划等号,而是把实现人的最终解放作为奋斗目标,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置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之中,实现了对“数量优先”生产力的扬弃。这既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历史狭隘性的超越,也是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因而必然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动能

  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破解产业发展瓶颈,为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注入强大活力。从结构上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重点领域仍是“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需要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新质生产力是破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两难困境、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增长点的动力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促进绿色、均衡、协调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实现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美丽中国。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占据绿色科技制高点提供源头供给,为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供有力支撑。当前,美丽中国建设在一些重点领域仍面临许多风险与挑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绿色科技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也是新一轮世界科技变革与竞争的核心内容,更是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基础性支撑。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可以加快推动产业绿色科技创新重大行动,有效破解产业绿色发展中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大力发展绿色智慧的先进生产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竞争中形成优势,进而把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后发优势。

  在美丽中国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在美丽中国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是关键。当前,需要依靠高质量、创新型、专业化的关键人才,以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抓手,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基础。首先,要科学谋划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加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次,要加大对前沿绿色科技领域的投入,造就一批具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绿色产业人才团队。最后,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和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关键领域和优势产业,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美丽中国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产业是基础。当前,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化转型,既是我国达成“双碳”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解决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内在矛盾的积极举措。首先,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机制。优化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强化要素价格政策与绿色制造政策协同,运用市场化手段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将绿色优势转化为绿色效益。其次,完善产业绿色转型的顶层设计。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作用,适时设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专项领导机构,持续完善促进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分门别类的产业整体绿色低碳转型方案。最后,健全产业绿色转型的监管机制。强化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高耗能行业实行清单化管理,构建完整的重点产业污染源排放全过程监测平台和大数据中心。

  在美丽中国目标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是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为新征程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要对标新征程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要求,着力加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一是深化绿色科技“揭榜挂帅”制度,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共建对话机制,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二是着力完善绿色发展创新激励制度,健全绿色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有利于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三是从制度上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重新配置各部门之间现有要素,确保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化经验研究”(22AKS018)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子规)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