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实践
2024-03-2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乡村振兴视角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实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党的二十大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人才培养创新发展既是农村教育践行社会担当和紧跟时代脚步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激发乡村活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规模非常宏大,属于基础教育,是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的基础,具有全面性和义务性等特征。具体而言,我国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具有免费性、强制性和普及性,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一定年限的免费学校教育,并强调小学教育是面向儿童实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向儿童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儿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儿童身心素质,为儿童进一步深造和学习创造条件。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能否拥有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能否实现健康良好发展。对此,高校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新课改,更新小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小学教育人才师德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培养,多角度强化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效果。
       结合区域发展特色,丰富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内容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人才为要,且本土人才是内生动力。所以,高校应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明确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重要性,依标对准参与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注重培养人才较高的职业认同和深厚的教育情怀。高校可将培养内容划分为“小学教育信念与责任”“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教育实践与体验”等模块,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思想水平的小学教育人才;需要重视全科教育,引导未来小学教师理解小学生差异和成长特点,对小学生实施有对应性的培养;帮助小学教育人才提前了解小学生的独特性,通过组织多样化的集体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体验学习的环境,助力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实现快乐成长的目标。同时,高校可结合地方特色,补充相对应的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为当地乡村建设输送合格人才。例如,甘肃地区高校可以本着发扬会宁教育“三苦两乐”精神,将“苦教苦学”向“乐教乐学”转变的会宁教育变迁史纳入教育人才培养内容;陕西地区高校可以将延安精神融入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中;山西地区高校可以将太行精神、晋商精神等融入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内容中,彰显小学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特色化,使得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更好满足不同地区发展需求。
       完善小学教育人才师德结构,提升其职业道德素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学教育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平至关重要,高校可以尝试从小学教育人才的专业信念、自我成长和农村情怀方面完善师德结构培养机制,提升和规范小学教育人才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一方面,高校应坚定小学教育人才的专业信念,以地区内优秀的小学教师为榜样,帮助小学教育人才对未来教师工作的价值与要求具有深刻认识,逐步增强其立志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等,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使其成长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小学教育人才自我成长能力培养,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定型、对教师“敬畏感”和“崇拜感”较强的体征,提升小学教育人才的自我素养,增强小学生的“向师性”与高校人才的自我成长的协同性。当然,高校尤其应强化小学教育人才服务农村教育的意愿,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更多农村教育现状、农村小学生生存和学习现状,引发小学教育人才共鸣,激发其为农村教育作出贡献、立志改变农村经济与教育相对落后现状的积极性,努力加强农村教育建设,以小学教育人才的“乡愁”共鸣厚植其乡村情怀,使其不断学习、反思、健全自我,确保在未来从事小学教育时能够坚守正确方向。同时,高校还可以结合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小学教育人才的思想内涵,强化其在接受学校教育过程的思想熏陶,增强其对小学教师职业、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完善小学教育人才知识结构,提升其全科知识素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重在提升小学教育水平。小学生面对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不可任意分割的整体,小学阶段正在逐步构建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小学生的整体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儿童构建对真实的“生活世界”的整体认知,这就决定了小学教育必然是以综合为主的教育,这就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全科型教师。高校需要结合小学教育基础性和启蒙性等特点,完善小学教育人才知识结构,包括文化知识、教育心理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等,丰富小学教育人才全科知识储备。高校需要求小学教育人才具备广博的一般性文化知识,使小学教育人才从历史、政治等课程中获取人文科学知识,从地理等课程中获取自然科学知识,从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中国文化等课程中获取语言交际知识和素材,从生活中获取生活常识等知识,便于日后对小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将心理学科专业知识、儿童教育知识贯穿其中,使小学教育人才提前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与整体学习需求。而后,高校应引导小学教育人才根据对一般性知识和教育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将课程具体化为针对未来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思品与生活(社会)、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等,丰富小学教育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储备,培养充足的小学全科教师储备人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备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通过微格课程,让小学教育人才模拟真实课堂教学,重点考察其对不同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知识的掌握程度;可通过让小学教育人才参加合唱与指挥等活动,考查其对艺术类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完善小学教育人才能力结构,提升其教学实践素养
       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学教育人才能力结构是未来小学教师的核心结构,这便需要高校重视小学教育人才综合教学能力、基本研究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确保小学教育人才掌握课前、课中和课后应具备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引导小学教育人才钻研教材、学习教学设计方法,综合了解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评价等,据此完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教学设计,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基于此,高校应组织小学教育人才学习研究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其情境导入、复习导入等课堂导入能力,板书设计能力,以及选用提问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能力,提升教学过程趣味性。高校还应注重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教学评价和反思能力,使其具备客观评价自身、评价学生和教学价值等能力,在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具有自驱力。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基本研究能力,指导其探索各类教学问题,结合掌握的教学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其具备确立课题,开展各类科研活动、撰写课题申请书、规范书写学术论文的能力。高校应重视培养小学教育人才的管理能力,包括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提升学情分析能力、班队常规管理能力、家校沟通能力等,为其之后参加小学教育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使其能够与家长、社会等进行顺畅沟通,与小学生、社会民众等构建和谐关系。
       (王娜,作者系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子规)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