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8 来源:华声在线
湖南日报发起,湘晋豫三省党报联动,湖南清溪村、山西贾家庄村、河南庙荒村三个“文学里的村庄”开展对话,探寻——
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全媒体记者 刘笑雪 胡雪怡
山西日报记者 郭宁
河南日报记者 谢建晓 杨之甜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湖南清溪村、山西贾家庄村、河南庙荒村,都与文学渊源深厚,因文学而为人熟知,因文学而蓬勃发展,面貌日新。新征程上,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3个村庄扎实推进乡村文化创新,繁荣文化产业,以文化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全国两会期间,湖南日报联合山西日报、河南日报,行走乡村大地,见证山乡巨变,探寻文化“密码”;连线湘晋豫3省代表委员,共话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湖南清溪村
文学绘就“新山乡巨变”
【清溪村名片】
湖南省益阳高新区谢林港镇清溪村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家乡,也是其文学作品《山乡巨变》的创作背景地,被誉为“山乡巨变第一村”。
周立波曾在小说里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
如今,书中的愿景成了现实。清溪村以独树一帜的“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风景,成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2023年,全村共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24万元。
【乡村故事】
初春时节,柳树吐出嫩绿新芽,清溪村从寒风中苏醒。一批批游客走进提质改造后的周立波故居,沉浸式感受“人民作家”的风骨和文学的魅力。21间风格各异的清溪书屋内,文学爱好者们徜徉书香世界。
“咬筋,就是特别难缠、较劲的人。”立波书屋里,主理人卜雪斌为游客端上香味扑鼻的擂茶,绘声绘色地讲述《山乡巨变》里“菊咬筋”的原型故事。卜雪斌曾是长年在深井作业的“黑脸”矿工。3年前成为书屋主理人后,他用“搬石头的手”捧起了书,经常对着镜子反复练习普通话,诵读周立波著作,逐渐成为一名文学“播种者”。“生活里既有书香气,又有烟火味。如今打理书屋,卖手工擂茶和点心,每个月能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
这些年,中国作家协会益阳系列活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等全国性重要文学活动相继在清溪村举办,文学讲座、签名售书、采风创作等活动接踵而至,让清溪村文化气息愈发浓厚,也带来了旺盛的人气。
清溪村抓住机会,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引进文旅集团,打造更多新的文旅景点。清溪剧院、映山红花谷、露营营地等优质文旅项目,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周边民宿、茶馆、农家乐火起来了,村民们笑脸盈盈迎接客人。
“禾场下”生态农场内,从广东返乡创业的“90后”小伙邓旭东带着村民一起,捡拾山地鸡刚刚生产的土鸡蛋。他介绍,农场通过打造生态循环体系,生产多种农副产品,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增收。
“文化持续反哺村庄,转化成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清溪村党总支书记蔡真介绍,如今的清溪村,走出“乡村+文学+旅游”的特色发展道路。2023年,全村旅游收入、村集体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0.3%、20%、5%,带动50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
【代表委员谈】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益阳市委书记 陈竞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近年来,益阳市做足清溪村文学特色文章,形成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持续擦亮“文学清溪”品牌,建成清溪书屋、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推出中国当代作家文学成就展,连续两年承办全国性重要文学活动,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打卡”;持续擦亮“文旅清溪”品牌,将文化元素植入生态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农旅业态,开发文学村落民宿、文学研学实践基地、户外露营基地、产学研开心农场等“微旅游”市场,举办“花鼓戏剧节”“清溪村晚”等特色文化活动,形成了多条旅游服务产业链;持续擦亮“文明清溪”品牌,依托清溪讲堂、人民广场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阵地,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田间地头,组织开展读书会、朗诵会、文学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涵养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时代新风。
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益阳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按照“党建引领、以文为魂、清单推进、典型示范、分类打造”的总体思路,抓实以文培元、以文兴业、以文聚才、以文促建、以文强基五项重点任务,以点带面、全域推进,不断开创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为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标准的“山乡巨变”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建议,国家层面出台乡村文化振兴的指导性文件,让基层更加有章可循、有策可依;制定出台支持社会资本进入乡村文化领域的具体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制定出台支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具体政策,让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
山西贾家庄村
盐碱地上建起“文旅村”
【贾家庄村名片】
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镇贾家庄村有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学底蕴。60多年前,“山药蛋派”作家马烽在这里创作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饲养员赵大叔》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中,《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被改编成电影,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词作家乔羽也来过这里,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传唱至今。
近年来,贾家庄村依托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成为富裕文明宜居村的典型缩影。
【乡村故事】
吕梁东麓、汾水西畔,贾家庄村坐落于此。
来到贾家庄村,一座风景秀美的现代化美丽乡村映入眼帘。
很难想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里盐碱滩竟占总耕地面积的70%。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民靠着“百把镢头闹革命,改水治碱拔穷根”的精神,让村里田成方、树成行,成了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为众多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创作灵感和故事原型。
行走于贾家庄,许多细节提示着这座村庄与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马烽纪念馆里,一张张照片,记录着这位“山药蛋派”作家的文学足迹。第七届“86358贾家庄短片周”已圆满落幕,海报却依然醒目。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策划的这一活动,成为国内首个在乡村举办的青年电影人盛会。
进入新时代,贾家庄积极探索借助独特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擦亮乡村旅游名片。
三晋民俗体验地贾街人声鼎沸。这里可以体验剪纸、皮影、婚俗等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去的旧工厂区成了艺术街区、种子电影院,昔日的水泥成品仓库、车间被改造成文化意味十足的茶馆、餐厅等。年轻人三五成群,漫步其间。
穿过贾街,望见6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掩映在葱茏花木中。这是贾家庄的“村中村”——作家村,每一座建筑都以一位在汾阳生活过的历史名人命名,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拍照。
吕梁文学季、大陆音乐节、春节大型灯会……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相继落地,为贾家庄村吸引了更多“流量”,进一步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2023年,全村接待游客约150万人次,村民人均纯收入达3.2万元。
贾家庄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范玖深说,未来,将坚持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把贾家庄村打造成“人人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高标准文化生态旅游村。
【代表委员谈】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主席 李骏虎
从开创山西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赵树理、马烽,到改革开放初期“晋军崛起”的成一、韩石山,再到21世纪之初的张锐锋、葛水平,许多山西著名作家都曾在火热的生活中汲取素材,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典型形象。
贾家庄村是马烽老先生等文艺工作者曾经生活和创作的地方。他们给贾家庄人播下的是精神的种子。有情有义的贾家庄老百姓,也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如今,还有更多的灵感、人物、故事等着我们去寻找、挖掘,通过艺术化加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
2023年8月,中国作家协会“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挂牌仪式在贾家庄村举行。当时,我来到这里,亲眼看到、亲身感受了贾家庄村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深受感动。
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对于推动全省文学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来自文化艺术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未来我将更加积极联系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进一步支持他们深入一线讲好乡村故事,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凝聚奋进力量。
河南庙荒村
红旗渠精神引领蝶变
【庙荒村名片】
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的红旗渠,为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李佩甫先生写作剧本《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提供了生动的素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指引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庙荒村坐落于红旗渠畔,曾是河南省省级贫困村。如今,该村人居环境逐渐改善,文旅融合步伐加快,早已摘掉贫困“帽子”,成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乡村故事】
太行山上依然春寒料峭,红旗渠畔的春天却已然到来。
初春的早晨,河南省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迎来一批游客。大家沿着红旗渠前行,有说有笑地参观尚德小院、自强小院、和谐小院等特色民宿。
“庙荒村早就不‘荒’了,反而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庙荒村驻村第一书记、安阳市乡村振兴局综合科副科长杜剑锋说,2023年,全国各地共有30多万人次到庙荒村参观寻访。
漫步村庄内,石楼、石梯、石头墙等太行山特色民居元素随处可见,统一规划设计的麦秸泥墙、石头房带来浓郁的原生态气息,成为人们记忆的符号、乡愁的寄托。
村内硬化路宽阔整洁,天然气入户工程顺利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部分竣工,3个文体广场全部完工……一项项村庄建设工程的实施,让村里环境美了,村民生活更便利了。
基础设施完善后,村里进一步打造特色民宿产业。设计、注册、管理,为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提供一条龙服务。
走进“红家乐”农家院, 只见阳光从红砖房的落地窗洒向屋内,一片明亮。院内的饭桌子、碗架子、门帘子别具乡村特色。村里的老党员、农家乐老板刘明生忙前忙后,招呼着客人。他介绍,一到节假日,村里民宿几乎家家爆满。
“从父辈们‘战太行’,到现在‘富太行’‘美太行’,红旗渠精神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接力奋斗中贯穿始终。”庙荒村党支部书记郁林英说,今后将继续围绕“民富村强”的目标苦干实干,让村庄更加美丽,让全村人钱袋鼓起来、腰杆挺起来、笑容多起来。
【代表委员谈】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宜沟镇向阳庄村、三里屯村党支部书记 葛树芹
庙荒村能从一个“连庙都荒”的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受游客欢迎的“网红村”,后又成为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的教学点,背后是历久弥新的红旗渠精神,是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不变坚守。
像庙荒村一样,我所在的向阳庄村、三里屯村用红旗渠精神鼓励党员群众,号召大家发挥文化力量,齐心协力推动乡村发展。
近年来,向阳庄村依托当地农耕文化,建成了集生态种植、户外拓展、农作物采收、劳动教育、特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基地,吸引附近中小学生研学体验,打造乡村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通过张贴党员“承诺书”、文明礼仪宣传画等方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这两年,向阳庄村变化很大。村里有了带货直播间、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起了冷库和蔬菜大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作为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今年全国两会,我将持续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希望进一步发扬红旗渠精神,继续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把有能力的劳动群众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使农村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农村产权更加清晰明了、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责任编辑:子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