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晓芸:摘掉带刺光环 “90后”公益践行者
2017-10-26    来源: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刘怡仙



谈晓芸(资料图)

        中国的现代公益刚刚起步,新生代“90后”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践行其中,路径多元,面貌多样。他们锐利而高调,尽管不时受挫碰壁,但一直朝着未知的愿景,勇往前行。

        谈晓芸16岁因公益成名,25岁撰文演讲《成长不能超越过程》。作为新一代“90后”,她会怎样在公益路上碰壁成长?

        她的导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说,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90后”多为独生子女,生活优渥,他们做公益更多地出于一种使命感。

        这似乎是一个在互联网上让人一览无余的“90后”公益人。

        谈晓芸在社交媒体上详细记录自己的生活,事无巨细。她爱踢球,一身汗水混迹于男生足球队,充当前锋,配文是“感谢弟兄们助攻,今天进了2球”;能毛笔写字,不时能看到她手抄佛经,或是狂野草书;也是典型的夜猫,夜半12点还发文说正在加班,不亦乐乎。

        更引人注意的则是这段话:16岁创办公益组织,五年内发展近三万名会员;18岁,创办自己的第一家广告公司;20岁,在上海成立自己的工作室;21岁,从上海电影艺术学院退学,转读华东政法大学法律本科(自考);22岁,拜师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教授;现在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担任部门总监。

       被抨击的大佬


        投身公益,她曾经很高调。

        2014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谈晓芸在北京一家酒店会议厅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全名“90后独立公益人谈晓芸个人发布会”。面对数十家媒体,她批判中国公益现状理念误区等乱象,并宣布将会成立法律人高级公益研修班,还要设立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

        谈晓芸的炮火瞄准中国公益圈颇有影响力的几位“大佬”,她认为公益行业的发展应该注重多元化,但现实中来去就那么几张面孔,听不到其他声音。因此,只要能在论坛上发言,她总会抨击大佬们控制公益话语权。

        “什么是非公募基金会?第一笔资金从哪来?不懂法律不懂经济,运营机制要怎么建起来?”自谈晓芸16岁时就认识她的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马仲器给她接连泼冷水,要按住她浮躁的小火苗。“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这样理解。

        但偶尔大胆起来,她还是会批评同为“大佬”的师傅王振耀“怎么推动慈善立法一直没进展”。“对年轻人嘛,我们得宽容,可以批评,但是不能简化成因为是‘大佬’就得批评,那‘大佬’成原罪了。”师傅王振耀不恼,还认真听着、包容着。

        希望工程发起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在一次公益论坛上见谈晓芸也满脸愁容,“晓芸啊,你又来啦,我就知道我今天不该来,又该被你批评了吧。”

        “当时特别嘚瑟啊!”说起旧事,现在25岁的谈晓芸数次强调当时年轻,太过了。

        她笑言自己第一次见师傅王振耀时就很“生猛”。

        “前辈,16岁起我就希望改变中国公益现状,有什么好的方式吗?”谈晓芸问。

        当时王振耀已从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的职位辞职两年,转身公益,成为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以及后来担任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

        他沉思了一会儿,笑答:“这个我也办不到。”王振耀耕耘数年,已经推动包括慈善立法在内的多项中国公益进程,他说办不到是深知其任重道远。

        “正因为你办不到的事情才要我来办啊。”回想起那句话,谈晓芸觉得自己有点年少热血。

        “时代还是不一样的。”王振耀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自己辞去官职,转身做公益是因为上世纪50年代吃不饱饭的童年,是为了“不让别人再经历同样的苦难”。

        而对于90后的年轻人,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生活优越,做公益没有这么多负重。他们眼界开阔,对公益更具热情,有一种使命感。“你说那么多的独生子女,像谈晓芸这样不拿工资到一个律所去做公益,那是为什么?”

        谈晓芸没有正式读研究生,只好发邮件恳请王振耀收她为徒,几次下来未答应。最终,还是拗不过一个小孩对公益的热情,他只好应允下来。

         “天使心”的恐惧


        谈晓芸的公益热情是16岁燃起来的。那是2007年1月,她正读高一,父母闹离婚,同学关系复杂,她在寻求新的兴趣。她的语文老师曾到云南支教,每每讲起支教经历,谈晓芸就备受鼓舞,萌发支教的念头。语文老师劝她,可以从身边能做的事情做起。

        她参加了一个义工社团,结果听到社团领导人议论她年龄太小,做不了什么事情。从小头上长角的她立刻转身:我自己办。在BBS论坛上,她组建8人小团队,每周组织志愿者看望孤老残障人士,没到半年,注册人数竟突破600人,命名“天使心志愿者社团”。各路媒体随之蜂拥而至,“16岁少女”“90后做公益”的报道铺天盖地,从学校到街道,都知道她出名了。

        彼时,马仲器想看看是否真有这样厉害的小姑娘,几番考核后决定做她的导师,“好苗子要栽培”。当时谈晓芸仍然提出支教的想法,马仲器提出反对,“自己还是高中生,你去教别人什么,你可以组织更多人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浪费你的才华。”支教行程因此取消。

        此后两年才华显现,原本只是到世博会上做普通志愿者,结果成了公益特色项目的核心成员;到周立波工作室当助理,误打误撞成了六百多位名人名流到场的婚礼总统筹;还在学校上学,开起的广告公司已是风生水起。大家会惊讶地问道:谈小姐,你才19岁啊。

        与此同时,“天使心志愿者社团”迅速成长扩张,注册会员人数从一千到一万、两万,事情开始超出她的能力控制范围。

        元宵节社团组织志愿者到敬老院为老人煮汤圆,结果第二天谈晓芸接到院长的电话,有位老人吃过汤圆后上吐下泻。谈晓芸感到后怕,毕竟老人的身体不堪重击,而这么多志愿者一起献爱心,她也无法找到究竟是哪位志愿者没有把汤圆煮熟,谁应该负责呢?

        2012年初,出于担责的考虑,她正式将“天使心”解散,彼时会员数近2.7万人。

       摘不掉的光环


        “90后若不精进,也会成为自己所批评的对象,而最终为00后所诟病。”一位教授对谈晓芸直接批评。

        狂妄的两年也是碰壁的两年,她意识到“90后公益人”其实是带刺光环。“年龄优势并不是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公益人“也不是能够展现真正实力的标签”。

        2015年一整年因参加各类活动,谈晓芸飞行五十多次,高铁一百多趟。有朋友称她是“超人”。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她飞抵北京,并决心常驻下来。她签约京师律师事务所,组建并出任公益部主任。

        在律所开设公益部,这是全国首家,并无先例可鉴。谈晓芸与这家律所签约一年,一年内没有工资。她解释称接下来想推动法治公益,让更多法律人用专业技能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激发引导更多公益组织及从业人员具备依法治理、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这听起来不怎么接地气,但谈晓芸成了实实在在的工作狂,时常加班到凌晨。

        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慈善法。谈晓芸立刻着手研读学习,她希望律所同事能够研究此法并作出实务解读。9月1日,慈善法正式实施。她与律师团队接连作出专题解读,参与各类慈善法相关活动。

        “超人”同时创办足球社、书法社,运营团队的微信号,写了一篇《党建+公益,增强律所凝聚力》,被评价为“老党员才能写得出来”。谈晓芸称自己以前经常看新闻联播,研读政府工作报告。

        “她不过是天资好又比较勤奋的普通人,没什么特别。”朋友毛伟也是谈晓芸在律师事务所的同事。印象深刻的是,谈晓芸总是一副嘻哈装扮,踩着滑板来上班,成为办公室一道迥异的风景。当然她的办公室备着好几套衣服,一旦遇上正式活动可以马上西装革履,在不同场合以适合的形象出现。

        “我们应该关注她做的事情。”朋友毛伟强调。她还是那么高调嘚瑟,看不惯一位可能涉嫌骗捐的知名人士,于是捧着三百多页的材料打算宣战。

        “90后的标签不用摘,该在那儿还在那儿。”毛伟补充道。

       (南方周末记者邹雨茉对本文亦有贡献)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