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
2024-01-30    来源:潮新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战略性、持续性的任务,可以结合乡村发展新特点,基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专门提出一个课题:“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人文经济是在杭州、苏州等经济发展走在前列的地区出现的新经济现象,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文化发达与经济领先并存,文化和经济相互促进、融合共生。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不是特殊的而是可以进行广泛扩散的。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理论运用到乡村振兴中,可以推动乡村发展再上新台阶。

  充分认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

  从传统经济学视角看乡村,会看到乡村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远落后于城市,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需要城市“救助”;而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看乡村,会看到乡村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具有极大的增殖潜力。

  城市创造了远超过乡村的物质财富,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不仅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还让人远离了自然生态,将人拘囿在钢筋混凝土的空间中,尽管这些空间可以很精致、可以栽树种花,但依然没有山水林田,没有本真的自然感。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乡村的生态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浙江安吉的实践就是生动注脚。多年来,安吉县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发展之路。2022年,安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2.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万余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约5.5倍和5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至0.376吨标准煤/万元,较2005年下降约45%。全县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70%以上,24个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千百年来,农耕的生产方式以及乡村的生活方式为中华儿女提供了生产生活的知识、为人处世的规范,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在现代化进程中,广大乡村由于远离城市的影响,保留了较多的传统文化习俗和较为完整的文化空间。这些文化积淀是乡村的文脉,也成为乡村宝贵的文化资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价值,注重人文与经济的相互激荡、彼此生发,文化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厚底蕴和“催化剂”。乡村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积聚乡愁、集聚人气,从而带动乡村发展。比如,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通过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保护,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每年超2000万元门票收入撬动超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022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5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近6万元。

  合理开发利用两种资源,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

  乡村的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必须经过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才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乡村的生态之美是天然的,对乡村生态资源的开发与转化要在“自然感”上下功夫。要充分认识到,让乡村美起来不是简单地让乡村“整齐”起来,更不是让乡村“城市化”起来。无论是在乡村环境整治过程中,还是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切忌人造景观、城市景观、同质景观,比如一些乡村人工修建亭台楼阁、瞭望塔、观赏池等,看似开发了农旅项目,实际上却破坏了乡村生态之美。而是要在严格保护的条件下,进行艺术化开发,比如举办乡村艺术展、大地艺术节等。这类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或是在原生态中叠加当代艺术,或是在乡村老屋内进行美术创作,或是在乡村露天设置艺术装置,都可以实现艺术融入乡村生态的良好效果,从而有效激活乡村生态资本。

  乡村的文化之美是质朴的,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转化要在“本真感”上下功夫。要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围绕乡村振兴需求旺盛的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制定政策举措,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善于从乡村内部发掘文化基因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乡规民约中、节庆习俗中。要在认真梳理乡村文脉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文旅项目转化,比如在古村落以实景剧本杀方式设立文旅项目,对青年人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基于乡村文脉进行研学路线开发,对亲子游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还有融合乡村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的乡村实景演出,对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让原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新力量,让老文脉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对乡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既要防止无所作为,也要防止盲目作为,避免好心办坏事,应抱有对自然生态与文化传统的亲近感与敬畏感,以人力顺天然而不是去造天然,以现代赓续文脉而不是去造文脉,只有这样,乡村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优势才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不断优化人文环境,吸引并留住乡村振兴人才

  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推动乡村振兴,核心目标是打造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乡村,难点是如何集聚人气、留住人才。

  调研显示,对乡村振兴最大的制约是人才缺乏。一方面,乡村人才外流现象依然普遍,条件好些的乡村青年都到城镇工作;另一方面,从城市到乡村工作的人才依然有限。一些乡镇企业面临“接班难”问题,许多一代创业者年龄偏高但孩子不愿接班或没有能力接班;一些乡镇企业面临“招工难”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环境、生活环境等因素制约,很难吸引到足够的员工来增加生产力。

  人文环境落后、文化生活单调,是乡村留不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要切实改变乡村发展中“空心化”的社会结构与“输血型”的经济模式,就要认识到人文环境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不能把乡村人文建设作为乡村发展中边缘性、装饰性的任务,而是要看到,兴乡村必须兴人文,有人文才能有人气。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强调以文化人、以文化物、以文化世,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和期盼。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与“文化人”,不仅是生物性存在,还是关系性存在与精神性存在,因此,要让乡村更好地聚集人才,就要切实关注人的综合性需求,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更多的人才在乡村生活得舒畅与便利。

  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稀缺性研究,往往只关注物质资源的稀缺性,研究重点是土地、资金等的稀缺,而忽视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性。事实上,好的人文环境会产生好的人文效率,人的精神状态会带来生产效率的改变。具体来看,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的工作状态提升,带来经济潜力的最大化,消极的精神状态会抑制人的经济能力发挥。

  从乡村振兴宏观政策制定的目标来看,就是要通过良好的政策设计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乡村建设,提升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精神状态,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率,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为此,要围绕乡村人文环境改善,出台实质性政策和举措,包括更加灵活的土地政策,更加健全的人文设施,更加有效的乡村治理模式等。2023年12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设平安乡村。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这些要求也可以理解为在致力改善乡村人文环境。

  总之,对乡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一定会对人才产生吸引力,使许多从乡村离开的人愿意回乡创业或工作,许多外乡人愿意来到乡村创业或工作。事实上,以新乡人带动返乡人激活原乡人,已成为壮大乡村振兴主体力量的重要路径。

(责任编辑:子规)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