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提前10年完成减贫 离不开扶贫创新
2017-10-10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提前10年完成减贫,离不开扶贫创新)

       社论
 

       各领域的扶贫创新举措,大大强化了当下扶贫工作的力度和现实效果,为实现中国的减贫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新华社报道,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2015年,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到2020年将使现有标准下的700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有望在中国提前10年实现。近年来,中国在扶贫上大量投入,取得了为世界瞩目的成效。“中国扶贫”之路取得的实际效果,有目共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6年,我国贫困人口每年减少1391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减贫顺利推进的背后,是巨大的努力与付出。一方面,目前的扶贫充分体现了政府“兜底”责任。国家在扶贫方面投入巨大,人、财、物,以及政策性扶持源源不断。据人民网报道,十八大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4642亿余元、扶贫小额信贷3650亿余元、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914亿余元。各地派出驻村干部277万余人,发达地区和中央单位向贫困地区选派干部12万余人。
 

       另一方面,这一轮扶贫,也更加强调扶贫模式的创新。
 

       与以往粗放式的“大水漫灌”扶贫不同,现今的扶贫更多采取“滴灌”渗透的方式,更强调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1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自此,习近平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具体而言,当下中国的扶贫机制已经实施了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建立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各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创新了干部驻村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并强化激励与约束。不少地方规定,工作队所驻村庄不脱贫,则帮扶干部不能撤出。
 

       在资金管理方面,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专项资金太多、太乱、不利于统筹使用的问题,强化了金融服务与社会参与,也避免了浪费现象。
 

       在考核评价方面,也有积极的创新与改革。既有硬性指标,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则直接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同时研究建立重点县退出机制,建立扶贫开发效果评估体系。
 

       各领域的扶贫创新举措,大大强化了当下扶贫工作的力度和现实效果,为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的减贫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持续多年的扶贫努力之后,剩余的不少是“硬骨头”,解决起来会更为艰难。然而,惟其难啃,才需要戮力而为;惟其严峻,才更应该继续创新扶贫模式。特别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有更多的制度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就会激发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内生动力。全面小康社会也会早日来到。
 

(原标题:提前10年完成减贫,离不开扶贫创新)

(责任编辑:升平)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