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与新时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京举办
2023-08-26    来源:公益中国网
       公益中国网讯 8月25日上午,由《诗刊》社、江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江西省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江西诗派与新时代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施战军,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孙明君,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中文系教授张辉,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省作协主席李小军,《诗刊》社副主编王冰、霍俊明,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敬文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庆祥,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江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三级调研员、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刘飞,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组联部主任曾清生,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王磊光,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李啸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中国国家版本馆馆员王悦笛,江西省作协组联部一级科员欧阳国,以及青年诗人邢建建、马文秀、迟牧、葭苇、陈姝棠等来自全国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评论家、诗人与会。会议由《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主持。

研讨会现场1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流派,具有十分丰富的精神内涵。诗派以黄庭坚为领袖,提倡学习杜甫的诗歌创作,诗风生新瘦硬,诗意跌宕起伏,对南宋以及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讨会现场,大家围绕在新时代诗歌传承发展中,如何吸收江西诗派营养进行当代诗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

施战军

       施战军在致辞中表示,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其中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江西诗派尤其是在发展中的连续性和创造性上是非常突出的。像江西诗派这样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文学现象,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基因。在今天,我们也要探寻新诗现代化的审美原则,作为传承发展的精神资源和诗学参照。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梳理传统文化,认识使命担当,形成一种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当中的时代诗学,一方面要具备时代责任,一方面要体现文学史的诚意。探寻江西诗派,对如今诗歌的启示价值,诗歌现状的研讨,发展道路的开拓都有意义,让我们一起体察变革中的审美需求,尊重文学的艺术规律,建构中华文明现代化道路上的人民诗学。

叶青

       叶青在致辞中表示,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璀璨、古韵悠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每年召开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高位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江西诗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诗歌派别,他们提倡学习杜甫的诗歌创作,关注社会现实,是前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研讨会的举办对于继承和弘扬江西诗派等优秀古典诗歌传统,擦亮江西诗派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谢冕

       谢冕先生首先回忆了年轻时参加“江西谷雨诗会”的场景,谈起他写的“月如镰,星满天,村头流水过浅滩”等诗歌,提到了诗歌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对诗歌的审美度量。江西诗派在宋徽宗年间,它是连接南宋和北宋之间的一个诗人群落。一个学派的建立,也在于理论家综合的推广,于是就有宋代诗歌,敢于和唐诗比美的一个时代,一个辉煌的、空前的、伟大的宋诗时代。我信守诗歌的审美要求,但我更重视的是诗歌的时代性,更重视的是诗歌和时代的关系。他最后指出,宋人对唐人传统的尊重以及他们的有效继承,变得宋人能够在唐人的辉煌面前再度辉煌。

张清华

       张清华认为,江西诗派和历史上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的说法不太相同。江西诗派意味着地域概念的一种自觉,师承文脉的自觉,关于一祖三宗,师承杜甫,也有非常清晰的自觉。同时,他们非常注重每个人个性的彰显,它在总认同的前提下非常注重个性,这和现代以来的流派概念已经很接近了。它对于今天我们所谓新时代诗歌的启示是地方性的、地方意识的进一步的自觉,对于诗歌写作来说,顺应时代变化,探索内在问题,可能是当代诗歌创作的一个使命。这些年来诗歌的文化地理属性的彰显就可以和江西诗派这种传统相洽、相应合,甚至对于诗歌研究来说也具有推动作用。

孙明君

       孙明君从“取法黄山谷,创建新诗派”方面谈到,江西诗派已经成为历史了,提倡建立新的江西诗派。新的江西诗派在表现内容上不再以个人的际遇作为中心,诗人表现个人际遇,个人情致的同时,也要积极弘扬江西的革命文化,担负表现江西美好山水的使命,表现我们新时代的一种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可以看到,黄庭坚以唐诗的集大成者杜甫作为他学习的对象,他的诗歌理论对于江西诗派和后世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应该弘扬这些古代的思想家、诗人的精神,来开创今天江西诗派的新境界,缔造一个新的江西诗派。

张辉

       张辉以学习比较文学的角度表示,对于江西诗派,如果我们将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文学置于更大的时空坐标上来看,我们研究比较文学的人,常常被认为,更多关心的是时空坐标系上的横坐标轴,关心的是海外汉学如何解释江西诗派,关心古今问题,关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热爱的诗派需要有勇气、有独立判断的精神,细读他(们)的诗。当然,也可以说,江西诗派与当代,黄庭坚与杜甫式、苏轼式的关系,是当前与传统的关系,是把握和被把握的关系,是一种文脉的赓续,是一种血脉的关联。

何向阳

       何向阳表示,江西诗派的再次提出,在这个时间段是非常适宜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读者对唐诗、宋词,一般认为唐宋就是两个高峰,一个是诗,一个是词。其实这种判断,当然在历史上是一种简约化的判断,也是一个事实的判断。而在宋诗的成就上,江西诗派作出了非常大的成就。我觉得诗人学者化的提出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就是黄庭坚,学问功底,字字有来历,无一字无来处,尊古不复古,尊古不拟古,和现在文化传承发展的思想要求一致,在尊重古的基础上求变求新,推陈出新,实现新诗文化传承的启发展。

敬文东

       敬文东关注到江西诗派在新时代诗歌创作的媒介作用,古人强调诗言志,现代汉语诗强调的是现代汉语的媒介。在这个情况下,现代汉语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古人的诗言志。作为文体的诗的意志,如果诗的意志彻底战胜了诗人的意志,就是瓦雷里所幻想的纯诗。这两者之间如何采取一个平衡的关系,我觉得我们的古典诗,能够让我们传承下来的遗产不是文物,是遗物,汉字汉语流传下来,让我们的古诗和新诗形成平衡的中间,江西诗派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

杨庆祥

       杨庆祥提到作为诗歌写作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综合性的人文素养,才能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同时代人,包括更年轻的诗歌写作,里面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警惕:一个是食古不化,一个是食洋不化。江西诗派的黄庭坚恰恰做到了能够学古而不是复古,能够在他的时代把那种古典优秀的东西整合成他们时代的情绪、时代的语言和时代的意象。在当下写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追求原创性和独创性,写的每一首诗都应该和别人不一样,和古人有区别,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诗歌。

李遇春

       李遇春表示,江西诗派现代的传承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历史传承脉络。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新诗的创作更接近江西诗派,也就是离唐诗还是远一点,离宋诗派是最近的,因为宋诗派就是写意的,尚意,当下的新诗里面尚意的角度来讲,新诗的创作接近于宋诗,而不是唐诗,新诗人谈论最多的还是唐诗,讳言宋诗。朦胧诗的时候有很多像唐诗的诗歌,朦胧诗之后更接近于宋诗、接近于江西诗派。

王磊光

       王磊光谈到,在“江西诗派”的延长线上,回到历史语境中,不同于盛唐诗歌的创作主体是一种“情感主体”,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宋诗主体是一种“心性主体”,体现于创作中,重心不再是抒发情感,而是对于人文情感的理解。从重审诗歌的“文”与“道”的关系,重构新的文与道的范式来看,江西诗派确立范式的历史经验,确实能够给我们今天的诗歌创新以巨大的启示。

李啸洋

       李啸洋说,文学是变化当中的文学。唐诗、宋词也有一个过渡的一个过程,诗有性情、有机理、讲练字,的确展示出一个新的面向。从事古诗词创作的王悦笛则从江西诗派对我们当代传统诗词,也就是旧诗创作的借鉴启示方面提出相关论证观点。青年诗人马文秀、邢建建、迟牧就江西诗派与个人创作的特点、关系、启示表达了各自的看法。

王冰

       王冰表示,江西诗派在众多诗歌流派中,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域诗派来看,既是文化的传承,是文化的发展;也是江西诗派的创新特点,他们倡导并践行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风法度严谨,富有理趣,成为宋诗的特点。如今,我们要学习一个流派内在的审美风格,这种可贵的经验,学到诗学的不俗,从更多的地方去认识江西诗派,应该清晰地看到江西诗派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传承弘扬,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

李少君

       李少君在总结发言中表示,宋代因为理学的兴起,让儒家重新回到了主流正统的地位。江西诗派推崇杜甫作为诗祖,因为杜甫就是儒家的美学代言人、形象大使。其实杜甫经典地位的真正的完全的奠定,实际上是通过江西诗派的推崇才奠定的。北宋文化是一个顶峰时期,做到了各种文化的融会贯通,形成了文化高峰。从这个角度来看,江西诗派是对此前诗歌资源的吸取和整合,“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就是一种传承发展创新。而江西诗派对当下重要的启示就是一种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理学的崛起使很多士大夫有了独立人格和主体性,所以很多诗人能真正地做到人诗互证、人诗对应、人诗一体。

合影
 
       会议认为,本次活动是江西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促进江西文化强省建设的具体实践。对于江西诗派的当代价值与启示,江西诗派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等发表真知灼见,让江西诗派研究更加深入,让江西诗派的精神追求与美学创造,在当下文艺创造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为江西文学和学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责任编辑:徐小刚)
- 更多内容请阅读公益中国网电脑版 -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appbw.com,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38996号-01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
公益热线:13811047288 QQ:84468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