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地区地理条件弱、基础设施差、贫困面积大,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需要看到的是,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工业是最大的短板之一,项目支撑带动作用薄弱,仅仅依靠农业带动农民脱贫的作用还十分有限。因此,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产业扶贫为重要着力点,深入挖掘产业扶贫潜力,找准脱贫攻坚的产业路径,寻求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切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
抓手一:
抢抓外部市场 实现产业发展壮大
与其他贫困地区不同,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产业园区发展相对滞后,缺乏大产业支撑带动,几乎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在这样的条件下,依靠产业扶贫就必须转变传统产业路径,积极向外寻求优势资源。产业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对接外部市场,充分借助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已有产业基础,通过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寻求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依托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带动一定数量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当然,抢抓外部资源必须符合地区发展实际,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的龙头项目,而要深耕细作抓好产业链培育,注重引进三产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最大限度提升产业的关联效应。一是打造区域合作和产业承接发展平台,通过典型引领,引导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等产业优先向贫困地区转移,促进产业向精品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在对接外部市场过程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目标,积极培育地理标识产品,将其作为提高产业附加值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的重要抓手。
抓手二:
依托特色文化 筑牢扶贫脱贫根基
深度贫困地区贫在没有产业支撑,困在没有产业推动,但其深层次原因还在于脱贫主观能动性不强。因此,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不仅需要产业支撑,还要进一步转变贫困群众和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通过不断根植特色文化逐步培育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脱贫的坚定信心。一方面,要鼓励贫困人口自力更生,通过组织务工培训、强化文化认同,积极为产业扶贫输送大量本地劳动力。比如,贵州正安依托“春晖文化”影响动员一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不仅实现了农民就近就业,还解决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与此同时,还将当地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实现文化精神入心、文化产品落地。另一方面,要善于挖掘“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目前,深度贫困地区虽然面临许多发展困难,但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可以通过扶持特色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干部群众奋力脱贫攻坚的精气神,逐步转变“老、少、边、穷”地区的落后面貌。
抓手三:
推进产业融合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布局相对单一,有些地区虽然提出了“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但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足,投入产业效益相对较低,缺乏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对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因此,深度贫困地区要在抢抓外部市场基础上,坚持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紧扣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推进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一方面,探索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以产业带动项目、产品提升品牌,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参与到产业发展中,其中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增值收益。比如,安徽庐江依托田园风光景观打造“田园花海”景区,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旅游,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促进旅游与产业等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探索农民增收的新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探索新发展模式,不断完善企业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抓手四:
整合要素资源 联动推进整体脱贫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产业精准扶贫要改变过多依赖行政力量的单一扶贫模式,充分整合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建立政府、企业、贫困群众共同参与、风险共担的整合发展机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支撑,政府、企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具体来说,一要盘活闲置土地,通过土地流转,把土地向致富能手和龙头企业流转,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农民通过培训到企业打工,实现由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提高打工和分红收入。二要用活帮扶资金,鼓励和吸引外出务工农民以及有一定实力的志愿青年回乡创业,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通过实施“返乡创业”类产业发展项目帮扶,运用帮扶资金撬动系列特色产业形成,进而实现资金带项目、项目带产业、产业带扶贫的良性循环。三要抓好对口帮扶,通过整合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各类资源,充分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通过援建、挂帮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着力在培育产业、智力帮扶、平台建设上推进脱贫攻坚。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聂隐)